"天开眼,张献忠死了!"崇祯十九年十一月,一支箭击穿了这位大西国开国皇帝的喉咙。这位曾在西南称帝、掘了朱元璋祖坟的农民军领袖,最终折戟西充。
更令人惊叹的是,他留下的宝藏沉睡岷江370年后,2017年打捞出4.2万件国宝,震惊国内外。其中"虎钮永昌大元帅印"单件估值超过1亿元。张献忠到底是如何从一名小小捕快,一步步走向封王称帝,又如何将自己送入绝境的?
一、捕快变流寇:一个微笑的杀手是如何养成的陕西定边,明朝万历三十四年(1606年),一个男婴呱呱坠地。这就是日后的大西王张献忠。四天后,在离这里不远的米脂县,另一个男婴也出生了——李自成。谁能想到,这两个相差四天出生的婴儿,日后会成为撼动大明王朝的两大农民军领袖,却也是相互掣肘的死对头?
展开剩余89%张献忠年轻时是延安府的小捕快,整天在衙门里看人来人往,耳濡目染,明白了官府的规矩。可捕快这差事,得罪人太多。一次抓捕犯人中,他打破了规矩,丢了饭碗。无奈之下,只好去当兵混饭吃。
当兵的日子可不好过。张献忠脾气倔,不肯低头。军中欺负新兵是常事,张献忠却偏不受这委屈。一次被欺负后,他拿起刀就要和人拼命。幸亏副总兵陈洪范看他"状貌奇异",知道这人将来能成事,向总兵王威求情,才保住一命。
"状貌奇异"是啥意思?史书没说,但可以脑补一下:这位仁兄虽然被气得脸通红,却还保持着微笑。那种对上司谄媚、对下属冷酷的笑容,让陈洪范看出他日后必成大器。
天启年间,陕西大旱,饿殍遍野。失业的张献忠看到故乡起义,也加入了队伍。多年当兵和捕快的经历,让他对武器和战术驾轻就熟。加上年轻时读过几本书,有点小聪明,很快就在王自用的队伍中脱颖而出,成为最强的一营之主。
张献忠这个人有个习惯:笑里藏刀。他总是笑着,但那笑背后,刀已经出鞘了。就像后来在攻破襄阳时,他微笑着对襄王朱翊铭说:"我恨杨嗣昌已久,但那老小子远在四川,如今只好先向大王借首级一用。"说完就砍了朱翊铭的头。
这种人,最可怕的不是他发怒时,而是他笑的时候。
二、曾经的投降专业户,为何最终走向了不归路?讨论张献忠,不能不提他的一个特点:反复横跳。在他的"创业"生涯中,投降明朝不是一次两次。每次被打得没辙了,他就投降;休养生息一段时间,又卷土重来。
万历38年,张献忠成为王自用麾下三十六营中的一员。他率队在陕西、山西、河南等地游击作战,不断壮大队伍。当王嘉胤、王自用相继战死后,张献忠又成为以高迎祥为首的农民军联盟十三家之一。
1635年,凤阳之战是张献忠军事生涯的一个转折点。按照农民军联盟的计划,张献忠率部东进攻打明朝中都凤阳。这次他没有碰到像样的对手,不到半天就全歼了凤阳的两万守军。
攻占凤阳后,张献忠干了两件事:一是将战利品分给当地贫苦农民,笼络人心;二是火烧明皇陵,掘了朱元璋的祖坟。同时还将凤阳富户杀得一干二净。
朱元璋的坟你也敢挖?崇祯大怒,调遣重兵追杀。张献忠见势不妙,开始了他的"流窜战术"——忽东忽西,转战各省,让官军顾头不顾尾。
1636年,农民军盟主高迎祥兵败被杀,农民军联盟解体。此后两年,张献忠也被明军痛揍,被迫接受兵部尚书熊文灿的"招抚",投降明朝。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投降了。
有趣的是,即使投降了,张献忠也没真心实意臣服。他拒绝改编所部,保持了军队的独立性。这为他日后东山再起埋下了伏笔。
后来清军入关,迫使崇祯抽调中原精锐北上。张献忠抓住机会,在谷城再次反叛明廷。这一次,他势如破竹,连下数城。
投降、养精蓄锐、再反叛,这套"创业"模式,张献忠玩得很溜。但他最后一次投降机会——多尔衮的招降书,他却拒绝了。为什么这次不接招了呢?
多尔衮在招降书中措辞严厉,威胁张献忠尽早投降,否则将踏平成都。张献忠吃软不吃硬,如果多尔衮好好说话,他可能会考虑投降。但被威胁后,他的倔脾气上来了。
多尔衮
这个决定,最终把他推向了不归路。
三、"宏观失误,微观精准":张献忠的统治艺术张献忠作为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,在某些军事战术上表现出惊人的天赋,但在宏观决策上却犯下致命错误。这种"宏观失误,微观精准"的统治艺术,最终葬送了他的大西王朝。
在军事战术上,张献忠可谓高手。当杨嗣昌施展"四正"、"六隅"、"十面张网"战略时,张献忠一开始处于被动。但他很快通过情报摸清了官军底细,说服罗汝才联合作战,以"以走制敌"、"避实击虚"、出没无常的战术对付官军。
张献忠还特别重视情报工作,派出很多机灵的军士扮成商人小贩,四处探听消息。甚至连老百姓也常把官军的动向告诉他,还给他的队伍做向导。这使他能够及时掌握敌情,让官军始终逮不住他。
但在建立政权后,张献忠的宏观决策却充满致命错误。1644年10月,他在成都称帝,国号"大西",改元"大顺"。然而,建国之初,他就颁布了一条荒谬规定:严禁大西文武官员娶四川本地人为妻妾。
这条规定表面上是为了保护四川妇女,但实际上切断了大西军与当地社会的联系。大西军官兵不能与四川当地士绅联姻、通婚,就不可能有"保卫家园"的概念。毕竟,他们长年流窜作战,不会为了一块"无根之地"拼命。
更糟的是,张献忠当了皇帝后,依旧执行仇视缙绅的政策,导致缙绅对他恨之入骨。1645年8月,当面临清军威胁时,张献忠竟丧失理智,下令屠戮成都周边州县。屠杀目标不仅限于有钱的士绅,连有点钱、识字的百姓也不放过。
这些荒谬决策使大西政权在四川彻底失去了统治基础。大西军上下人心惶惶,战意全无。当清军入川时,张献忠已经失去了民心和军心,只能选择北逃。
在逃亡途中,他又犯下更大错误——怀疑家眷影响了部队战斗力,下令屠杀随军家眷。这一决定导致数万人被杀,大西军内部更加混乱,许多士兵向北逃遁,投降清军。
1646年11月27日,在西充县凤凰山,张献忠身着华丽服饰,在战场上过于招摇,被一名投靠清军的降将指认,中箭而亡。
四、"不是所有流民都能成为朱元璋":为何农民起义军总爱跑路?李自成、张献忠稍遇挫折就想着跑路,而朱元璋却能在逆境中坚守。这三人同为农民起义军领袖,差异何在?
一种观点认为,这与他们的出身有很大关系。李自成、张献忠在造反前长期接触马匹,擅长骑射,逻辑思维接近游牧民族。他们以马匹为核心,认为骑兵才是成功资本,对土地并无执念。
而朱元璋是真正的庄稼人,祖上几辈都是勤恳的农民。元末的濠州城防御战就展现了这种韧性——元军将濠州城围得水泄不通,守军饿得前胸贴后背,但自始至终没想过跑路。这是真正庄稼人起义军对安土重迁的强烈执念。
李自成、张献忠的"移动性战术"在明军战斗力不足的情况下还行得通。但面对战斗力强悍的清军,这种打法注定失败。
还有一点常被忽视:张献忠和李自成缺乏政治智慧。1644年,清军入关后,李自成兵败山海关,成为清军重点打击对象。在这关键时刻,南明、李自成和张献忠本应联合起来对抗清军,却各自为政。
南明拥立福王朱由崧,祭出"联清灭顺"政策。李自成战败后,派兵入川,想从张献忠身上找回损失。张献忠好不容易有了根据地,岂容他人插足?于是亲率大西军主力北上,赶跑了大顺军。
最讽刺的是,张献忠死后,他的部下孙可望、李定国等人率大西军余部与永历政权合流,发动了第三次抗清高潮。相比张献忠,孙可望明显更擅长根据地建设,展现出的韧性远超其主子。
这些农民军首领的悲剧在于:他们能打仗,会赚钱,却不懂治国。等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时,为时已晚。正如那句话:不是所有流民都能成为朱元璋。大多数人,最终只能成为历史的尘埃。
结语张献忠的一生,从捕快到流寇,再到称王称帝,最后兵败身死,充满了戏剧性。他的悲剧不仅在于个人决策失误,更在于农民起义军的固有缺陷——善战而不善治。
回顾他的一生,不禁让人思考:如果张献忠放下屠刀,真心接受多尔衮的招安,历史会不会改写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。
参考文献: 1. 《绥寇纪略》,清·彭遵泗著 2. 《明史》,张廷玉等著 3. 《明末农民战争史》,冯天瑜著 4. 《张献忠大西政权研究》,罗学宁著 5. 《农民战争与明清社会变迁》,刘志琴著 发布于:山东省